談一個地方的文化特征是和地域條件分不開的。人類自古就擇水而居,一般的城市都是建立在有水的地方,不論是江、河、海、湖,擇水而居,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大城市,都是建在大江、大河、大海的旁邊。
像武漢這樣在大江南北同時擁有武昌和漢口、漢陽這三個非常著名的城市,同樣繁華的市,在世界上的城市中,也是不多見的。
武漢不僅擁有浩浩長江,而且擁有浩浩漢水,還擁有許多美麗的湖泊。大家常常將湖北比喻為“千湖之省”,那么,說武漢是個“百湖之市”一點也不過分,實際上武漢擁有的湖泊遠遠不止一百個。
【清代繪制的武漢三鎮(zhèn)圖】
在 3500 年前的商代,武漢就有了城市,現(xiàn)在叫“盤龍城”,那是武漢的根。盤龍城在黃陂區(qū),過去的黃陂縣,建立在灄水邊。盤龍城在當年是干什么的呢? 它也是“擇水而居”,建在河邊。根據(jù)對文物的考證,盤龍城在當年是一個軍轉站,有很多兵力、武器,尤其是銅礦鐵礦石等物 質 ,都是通過盤龍城的水路運輸?shù)狡渌胤?。由于武漢水路特別發(fā)達,它成了一個碼頭集聚的地方,很多的船只集聚在這個地方,是為了運輸貨物,同時,也有客運,是南來北往 的交通要道。
【商代盤龍古城遺址復原圖】
到了楚國的時候(武漢是當年楚國的一部分),楚國很強盛,商貿發(fā)達。當時的貿易網北邊到了俄羅斯的烏拉爾流域的地區(qū),南邊到了印度。在楚國,憑著木船為交通工具的時候,武漢的碼頭已經承擔了輻射這么廣闊的物資交流、集散地的重任,不愧為華夏的交通樞紐。
武漢有城市建制是從漢代開始的,歷史上是兵家必爭之地。它是先有武昌,后有漢陽,最后才有天下四大古鎮(zhèn)——漢口。武昌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孫權在這里建都,岳飛曾在這兒屯兵,現(xiàn)在還能在黃鶴樓后面看到紀念岳飛的雕像。
當年武漢碼頭的繁盛,能從唐代李白詩中清楚獲悉,最著名的是李白的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家喻戶曉的了。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,李白在武昌碼頭送孟浩然上船,其實李白在武昌碼頭何止送過孟浩然一人呢? 有本書《唐代詩人詠湖北》,里面有很多有關送別的詩。李白在這兒送孟浩然,孟浩然也在這兒送過另外一個朋友,《送人歸江夏》——王昌齡,這是唐朝一位有名的邊塞詩人。古代的文人墨客中,在武漢送別的詩和路過武漢的詩,可以說是洋洋大觀,由此可見武漢碼頭的繁盛和重要地位。
漢口成為后來居上的一個重鎮(zhèn),這樣就形成了三鎮(zhèn)并興起的局面。 漢 口繁榮后,武漢水陸碼頭的重要地位到了清代發(fā)生重大變化。
鴉片戰(zhàn)爭后,帝國主義列強加快對中國殖民化的進程,迫使清廷開放漢口等五個口岸,“ 五口通商”開始后,武漢碼頭的功能就更加重要了,被外國人稱為”東方的芝加哥”。特別是后來修了京廣鐵道,當時沒有大橋,火車車廂要過江,運到現(xiàn)在的徐家棚,再往南走,從昌到廣東走的就是粵漢鐵路。鐵路修好后,武漢居中國之中央,水路和鐵路發(fā)達交叉,成為真正 的九省通衢。
當年毛澤東在武 昌農講所工作過,曾寫有一首詞 (菩薩蠻·黃鶴樓》,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武漢居東西南北之中的交通位置:“茫茫九派流中國”,指的是長江;“沉沉一線穿南北”,指的是從北京到廣東的鐵路。武漢 的碼頭分為洋碼頭、土碼頭。什么叫土碼頭呢? 就是在外國人到武漢來建洋行、建倉庫之前,沿著漢水這邊是土碼頭。到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后,武漢的很多地方成為租界,那些地方的碼頭稱為洋碼頭。后來碼頭多了,交通繁華了,為碼頭功能服務的從業(yè)人員以及附屬的服務行業(yè)就多起來了,碼頭、倉庫、酒店、客店、貨棧,漢正街就是貨物集散地。
什么叫碼頭呢? 碼頭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躉船倉庫等硬件設施,碼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集散和交流,人的南來北往,物資的集散交流,也就是我們現(xiàn)在說的物流。當然,還有文化的集散和交流,風俗的集散和交流。
因此,武漢這座城市的文化特點,從歷史上看,有楚文化的影響和傳承,有黃孝民間文化的影響,等等。但武漢最主要的特點,是碼頭文化。 碼頭文化不是貶義詞,而是一個中性詞,是客觀評價一個城市特點的中性詞, 我們必須正視這個城市特殊的歷史地理地位所形成的碼頭文化。
開放和包容,敢為人先由于它居中國之中,并且是能輻射到各地的交通樞紐,因此武漢具有開放的意識和包容的胸襟,它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氣概,還有敢為人先的精神,這是武漢碼頭文化非常優(yōu)秀的特點之一。
辛亥革命第一聲槍響,推翻了中國千年帝制,辛亥首義發(fā)生在武昌, 決不是偶然的。就是這個地方的人,敢為天下先。過去楚國人有句老話:“楚雖三戶,亡秦必楚?!?推翻秦國的,必是楚人。
武漢人的開放和兼容并收,我們還可以從風俗、習俗中看出來,在武漢過早,要么吃熱干面,要么吃米粉,面、粉都是武漢人所愛。在中國很多城市,要么以米文化為重,要么以面文化為重,比如,到了云南是以米文化為重,到了北方以面文化為重,但武漢是米文化和面文化并重,我們往往今天吃米粉,明天吃熱干面。我們戲稱為“面是爹,粉是娘”。武漢的小吃太多了,有 240 多種,這些小吃不是單一的地域特色,全國各地的都有,真正屬于武漢地地道道的是熱干面,豆皮。湯包是揚州的,六渡橋的東來順是西北清真的特色,火鍋不用說了——川味,過去 的江漢路冠生園是廣東口味。在武漢,各種口味的餐館都有,武漢人味口雜,什么都能寬容。武漢人心胸開闊,善于吸收新鮮事物,貨物來如行云,去如流水,各種信息也是這樣,交匯如此,真是“一日看盡五洲花”。
但是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,武漢的碼頭文化,它的利弊何在? 由于武漢的貨物和信息來得快,來得多,武漢人形成這樣一個特點——他醒得早,他轉彎快,所以很精明,“天上九頭鳥,地上湖北佬 ”。九頭鳥——九個頭啊,各個方面的信息它都能吸收。但是,碼頭的特點是“來如行云,去如流水”,來得快,走得也快,缺乏堅守的精神。有時候會過于講究一個小精明, 缺乏沉淀。 比如說做生意吧,今天說這個生意賺錢,他知道了, 馬上進貨;明天說那個生意賺錢,他立馬就轉行了。所以說,武漢人容易“扯舵”(就是馬上調轉方向),缺乏堅守、堅持。武漢是個大商埠,商店是干什么的? 就是幫人家賣貨,賺過手錢。武漢人為什么只能為別人打工呢? 就積淀不了制造業(yè),缺少大企業(yè)家呢? 就是缺乏堅守。武漢人就是怕 吃虧,吃信息,今天做這個,明天做那個,武漢人叫這為“撮蝦子”。 這是武漢發(fā)展不快的文化原因之一。
(未完,待續(xù))